2023春季学期本科四年级课程设计 | 从理念到空间

从理念到空间

FROM IDEA TO SPACE

课程信息

指导教师:潘 晖、王逸凡

结构指导:华一唯

学生:吴巧钰、张末未、戴海超、郑言、王正方、江冰轩、杨棋雲、倪璟浩、李思琦、彭思翔

评图嘉宾:张斌、朱雷、王斌、刘畅

课程时间:8

课程讲座嘉宾:Francesca B. Gagliardi & Federico Rossi (FONDAMENTA), David Klemmer (STUDIO DAVID KLEMMER), Tommaso Fantini & Alberto Rossi (VG13 ARCHITECTS)

前提主旨

我们认为空间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是客观的,而非完全主观的。在同样的空间中,不同文化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类似的空间体验。例如,人进入一个中世纪的哥特教堂会产生一种升腾的神圣感,这种体验超越了他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时代。空间的体验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因此,需要主动地去设计空间,利用空间体验的设计将建筑的理念最大化。

课题目标

1. 突破对某种建筑元素的固有印象,开启对空间的想象力,即意识到基于不同的空间和建筑意图,建筑元素所具有的极其多样的潜力和可能性;

2. 尝试从最基本的身体经验出发去想象和设计空间,激发学生从尺度、比例、光影、材料等感知层面设计空间的能力;

3. 将结构视为实现空间想象和意图的工具,引导学生从设计之初就主动将结构介入到空间设计中去,让学生意识到,哪怕一棵柱子的细微变化,也会对空间感知产生无法忽视的影响;

4. 不同于惯常的从功能或场地出发推导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从一个明确的建筑“理念”出发,由内而外地形成一个逻辑清晰、设计意图明确的建筑,强调以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全新的视角思考建筑。

教学设计要点

1. 空间的身体感知。一旦我们相信对空间的感知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共有本能,面对一样的空间人们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相似的空间体验,那么空间感知便可以成为设计空间的最基本的依据。尺度、比例、光影、材质、声音甚至气味都可以成为左右空间品质的关键所在。利用大尺度的逼真渲染图或者模型照片,我们有机会去尽可能地逼近建成效果从而从最细微的感知层面设计空间。

2. 空间与结构的咬合。空间中有结构;结构中有空间。不同的结构系统为空间实现各种意图和感觉奠定基础,而空间内的结构同样为空间感知层面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

3. 空间意图与建筑意图。建筑的营造需要明确的意图。任何一个空间动作都或多或少暗示着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可能和所处的场地有关,也可能和某种具体功能或人的行为习惯等因素有关。清晰的意图是让建筑师能够合乎逻辑地去做出各种判断的依据,也是人们在体验建筑之后能够理解建筑的关键。

设计题目

学生在给定的图片库中选择一张或多张感兴趣并且具有某种独特空间特征的图片,将其抽象总结成一个理念词句。学生需要在8周的课程时间内以这个理念词句为出发点设计一个建筑。建筑的场地、功能、尺度等因素均不作任何限制,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理念自由选择。

评价标准

1. 空间和结构体系是否符合并强化理念,是否将理念贯彻于从整体到细部的整个设计过程;

2. 是否能够紧密围绕理念去主动设计空间,营造出具有明确建筑意图并且充满魅力的空间品质;

3. 是否能将结构主动参与到理念与空间的表达中去;

4. 设计方案是否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即“反常合道”。



学生作品



1

MOTTOINHABITED ROOF

词句:居住的屋顶

作家宅 | WRITER’S HOUSE设计者:张末未作家宅由三个房间组成,并在剖面中分处三层:底层的起居空间,包含餐客厅和卫生间;二层的书房;三层的卧室。如果将功能分区看作能使作家宅成立的最基本的结构,那么屋顶则是另一重叠加其上的象征的结构,赋予房间功能之外的意义。底层是属于大地和日常的房间,屋顶下部的曲线将它压入泥土,并与上层的房间隔开。四根处在平面四边中点的承重柱消除空间的边界,黑色隐匿室内的要素,使森林形成涌入房间的唯一色彩。二层是安放作家身份并生产文字的房间,书架组成了船型的结构,身体在船腹中摇摆。书架之上横跃一道木桁架,撑起两片屋顶。屋顶之下是作家的高台,身体与书籍的关系在此发生了改变。梯级从书中升起,空间同时向上延展。三层是休憩的房间,它是巨大结构当中的一隅,林中栖息的鸟巢。



2

MOTTOCOURTYARD AS A FOCAL POINT

词句:以庭院为核心的空间匍匐于森林的假日住宅 | WEEKEND HOUSE NESTLED AMIDST A FOREST设计者:王正方设计由地下与地上两部分组成,地下为线性的甬道,地上设置环绕庭院展开的使用空间。地面部分为一个直径86米的圆,匍匐于甲米的密林间,建筑整体的形态被完整的混凝土屋顶界定,一端被地面承托,另一端略微抬升,形成落水的屋檐;脊部高耸且设置敞开的窗洞,提供理想的通风条件;环形的屋顶被8道均匀布置的横墙撑起,平面布局也就此界定。屋顶下是向内开放的通透界面,内向型的庭院以水池的形式与建筑内部空间形成多样的互动体验。建筑入口空间是一个朴素厚重的矩形,人会先在向下的行进中被自然环境包裹,而后穿越黑暗、狭长的走廊,最终沿阶而上进入有机的自然。素面朝天的清水混凝土隐于林间细碎、斑驳的树影下,旨在让人专注感受建筑物的空间与光线,另一方面也是追求纯粹的内观境界。




3

MOTTOCORRIDOR CONNECTING SPACES

词句:连接空间的走廊湖边廊屋 | LAKE HOUSE WITH A LONG CORRIDOR设计者:戴海超廊屋以一条 85m长的通道作为串联空间的主要媒介,空间分为面向湖面的开敞明亮的会客厅、由通道围合而成的内院和面向山体的起居室。上部屋顶以反梁结构形式向外挑,通道不仅承担交通功能,其中间段倾斜的部分也作为高 4m 的大梁获得足够的跨度并撑起上部屋顶,两根钢柱和通道尽端的墙体作为另外的支撑点,使建筑更具通透性。临湖会客厅的地面下沉0.45m,与中间的通道/梁脱开。后部的起居室则与中间的通道/梁对接,接地感以及稳定性更强。在通道的下方是建筑的地下室,这样一个包裹性强且较暗的空间也是冥想的空间所在,其一侧作为储存空间使用。因此这一连续的通道划分出三种不同空间感受,在此生活将与通道内外不同空间产生不断变化的关系。



4

MOTTOARCHITECTURE DIVIDING LANDSCAPE词句:划分地景的建筑布达佩斯城市公园游客中心 | CITY PARK TOURIST CENTER IN BUDAPEST设计者:江冰轩

设计场地位于布达佩斯城市公园,该建筑在面积为30,000平方米的场地上从中心向四周蔓延开去,总长度超过4,000米。中间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包括休息厅、售票处、展示中心、餐厅等,地下部分为建筑的辅助空间,包括卫生间、办公室、厨房等。四周延伸出的片墙将城市公园划分成若干不同性格的小公园,不同的公园种有不同的植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外墙安装铝板,反射着周围的环境,使建筑与公园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建筑将在山坡上漫游的体验内化于其中,既是边界又是路径,当人跟随限定出的路径行进,需要经过较小的入口,前行至豁然开朗才能最终看见院子中风景的全貌。进入建筑时同样需要经过高而窄的入口逐渐步入路径交汇处的大空间,这途中也可以通过窗洞窥见不同院子。




5

MOTTOFOREST-LIKE STRUCTURE

词句:森林一样的结构

卡努阿纳学生活动中心 | STUDENT ACTIVITIES CENTER IN CANUANÃ设计者:李思琦方案是一个漂浮的活动中心。建筑平面为64m×160m的矩形,采用偏转45°8m×8m柱网和拉索体系作为支撑。活动中心共分为四个区域:会议办公、种植体验、音乐学习和体育休闲。在稠密的柱网中穿行,空中的步道连接、穿过、越过一个一个功能盒子,将不同的区域彼此联系起来。在柱网之间,分布着抵抗侧向力的拉索,它们和悬吊走道的拉索一起形成了致密的索的森林。学生在步道上奔跑,一会穿进房间,一会远眺风景,在结构的森林里学习和玩耍,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在构造设计上,钢索与柱子的连接是构造设计的核心,环形的套筒用于固定提供铰接点的螺栓,从而将索与柱子连接在一起。




6

MOTTOROOF AND SPATIAL PERCEPTION

词句:屋顶与空间感知

军舰博物馆 | NAVAL MUSEUM设计者:杨棋雲方案是在巴塞罗那匀质的城市街道中出现的巨大屋顶,人们从四周不断涌入这厚重屋顶下起伏的地面,简练的线条和语言勾勒出连续变化的空间,屋顶和大地的起伏相互碰撞融合,空间尺度随之不断变化,人们似乎是漫无目的地游览,被空间的挤压和放宽不断引导着前进,直到巨大屋顶覆盖下透出的阳光将人们聚集,至此,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仿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屋顶巨大的体量内部包含着博物馆的展厅,由巨大强壮的桁架结构和有力的西班牙军舰相互配合,人们在巨大的结构中前进,同时感受着厚重的氛围。





7

MOTTOMAZE OF ROOMS

词句:迷宫般的房间迷宫浴场 | LABYRINTHINE BATH COMPLEX设计者:倪璟浩该设计为坐落在雅典的浴场,在原有场地荒废的绿地上建成,保留并回应了绿地前的广场。建筑边界为110m×90m,高度为4m-6m。其四角分别为简餐、阅读、健身以及商店等公共功能,面向街道和广场打开,浴场内部大小不一的圆形房间构成了迷宫一般的平面,在平面规整均质的条件下,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房间的个性特点发挥到最大。房间与房间中间的剩余部分则用来作为服务空间。不同尺寸、不同高度、不同采光方式使得每一个房间都与众不同,并且难以预期。局部将浴场的地面下挖,在保留房间的空间围合感的同时,通过架空墙体营造出了一个与均质小房间不同的贯通空间。建筑四周通过半透明幕墙进行切分,和内部的混凝土墙壁材质区分开来,形成简单统一的立面和清晰独立的建筑边界。




8

MOTTOSTEEL TRUSS AND SPACE

词句:钢桁架与空间

钢桁架内的住所 | RESIDENCE IN STEEL TRUSSES设计者:吴巧钰方案坐落于一座山谷中的城市,有几条主要的铁路和公路贯穿其中,场地位于其中一个公路环岛上空,地面是成片的森林、起伏的公路以及集中的工业厂房,这些基础设施构成了一个工业尺度的环境。设计的原型是一个简单钢桁架——如果看作一个居住容器,利用它所能形成的大跨,可以提供水平延展、漂浮在空中的一种非日常的体验,同时桁架的内部又能够形成私密的居住空间。若将桁架上下弦延长,这种漂浮感会进一步强化。桁架构成的建筑群叠加在场地原有的肌理之上,通过单元的复制强化了公路环岛的场域。建筑在地面上由几个点支撑,让出基础设施和森林景观,而在高处用桁架向四周展开,桁架为每户提供向着山和天空的良好景观。居住单元相互之间错开,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形成通透的整体,和下方的基础设施形成山谷之间特殊的城市景观。




9

MOTTOSEEMINGLY UNSTABLE OBJECT

词句:看似不稳定的物体不稳定屋顶下的住宅 | HOUSE WITH AN UNSTABLE-LOOKING ROOF设计者:郑言方案在提契诺河一侧的缓坡上搁置了一个沉重的混凝土倒三角屋顶,并且依赖旋转镜像的基础将其支撑起来,由此在坡地上形成了一个神秘的即将倾倒的物体,并且将室内空间强烈地推向室外的景观。方案在剖面上进行清晰的空间分化,形成了和结构逻辑一致的镜像的空间结构。屋顶内空间三分,分别设置了泳池、卧室和设备层,屋顶下的空间则作为开放程度更高的客餐厅,形成了材料,尺度以及公共性的强烈对比。而方案内另一种性质的空间即主人的工作室以及展厅,则设置在屋顶下以及基础内,两种性质的空间通过一层高的高差和一个轻盈的旋转楼梯相连。同种性质的空间则通过长剖面上的直跑楼梯联系。





10

MOTTOCOLUMNS AND SPATIAL SCALES

词句:柱子与空间尺度多柱的学习中心 | MULTI-COLUMN LEARNING CENTER设计者:彭思翔本设计为一个150m×150m的学习中心,其中主要的功能集中在一个拥有不同标高的水平空间中。从进入这座建筑开始,人们就进入了一个由柱子营造的巨大场域。从树林到柱阵的交织到由细柱构成的如林的空间,再到疏朗的柱阵和大跨度的无柱空间,柱子随着柱间跨度和高度的增加愈来愈粗。“柱”这一基本的建筑要素在建筑中通过不同尺度一起组合营造了不同的氛围,不同标高的地面在令建筑获得不同尺度空间的同时也和“柱”一起包容了多样的行为和更多的使用可能性,人们可以在柱林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使用空间。设计借助柱的尺度调节作用达成功能策划的一种设想,而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根据使用灵活变化。建筑采用的上翻梁结构和柱在顶端的缩进使得屋顶在视线中获得了延展感和漂浮感;建筑中,竖向的元素皆被强调:结构柱、玻璃、窗帘和天窗中洒下的光线共同编织成不同层次的交响乐。



指导教师简介

潘  晖

198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南京学院建筑学学士,瑞士意大利语区大学门德里西奥beat365亚洲官方建筑学硕士(dipl. Archi. AAM USI )。瑞士学习期间师从瑞士著名建筑师 Quintus Miller Miller & Maranta) 与 Valerio Olgiati, 并于Valerio Olgiati教席取得硕士学位,成为瑞士注册建筑师。他曾实践于多家中国和瑞士著名事务所,包括北京标准营造和苏黎世Christian Kerez事务所;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建筑考察,所到之处包括日本、印度、埃及、巴西,及瑞士、意大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2017年回国成立潘晖建筑工作室,开始在国内的建筑实践。从2022年起,受聘为beat365亚洲官方设计课程导师。

潘晖工作室网站:www.hui-pan.com


王逸凡

beat365亚洲官方副教授,工学博士,2022年至今担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所(gta)的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民族志”(architectural ethnography)图绘研究方法、建筑的修复与更新,实践经历包括美国Laguarda.Low Architects建筑设计、日本长谷川豪(Go Hasegawa)建筑设计事务所等。

华一唯本科毕业于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硕士毕业于beat365亚洲官方,师从淳庆教授,现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博士候选人。曾参与江西井冈山大仓车站、风荷桥、大仓讲习所、积庆堂等项目的结构设计,也参与过南京长江大桥、万载祠堂群、南京蒲塘桥等建筑遗产保护修缮项目。



图文来源:2023年本科四年级“FROM IDEA TO SPACE”课题组

图文整理:王逸凡

信息提供:建筑系党支部



关闭
Baidu
sogou